sub newsletter

華盛頓郵報:四分之一的讀者看完標題和文首大圖就離開了

《華盛頓郵報》對讀者對閱讀行為的跟蹤顯示,四分之一的讀者看完標題和文首的大幅圖片就離開了。僅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讀者看完了全文。太多太多的信息慢慢讓我們養(yǎng)成一個習慣:花幾十秒掃過文章標題和大意,然后就轉而閱讀下一篇。就這樣,我們的閱讀耐心和注意力大大的下降了。我們更多地只是匆匆一瞥,而幾乎再不深入的,仔細地閱讀。

華盛頓郵報:四分之一的讀者看完標題和文首大圖就離開了

電子時代對我們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的改變到底有多大?每隔一陣,總有相關的新聞和研究占據(jù)各大媒體的顯眼位置。這次要說的是《衛(wèi)報》在8月19日刊登的一則學術新聞。這則新聞引述一項即將發(fā)表的論文稱,使用不同的閱讀媒介極大地影響了我們的閱讀深度。比如同樣一本小說,使用Kindle電紙書閱讀的讀者,領會的內容比紙面閱讀的讀者要少得多?!缎l(wèi)報》繼續(xù)報道稱,作者認為,有可能是紙面閱讀提供的視覺和觸覺信息,譬如說一頁一頁翻過書頁時的體驗,幫助受試者更好地領會小說的內容。該新聞甫一刊出,網(wǎng)上議論紛紛,截止到本文完稿時它就收到了400余條留言,并被各大媒體轉發(fā)。

但是現(xiàn)實真的是這樣的么?老實說,不好說?!都~約時報》對同一則學術研究給出了全然不同的解讀。《紐約時報》指出,使用Kindle電紙書閱讀的讀者在回憶小說設定、人物、物件等方面的時候,表現(xiàn)和紙上閱讀的讀者相差無幾;他們只有在回憶事件和時間,以及重構故事情節(jié)的時候,比紙面閱讀的讀者的表現(xiàn)要差得多。而表現(xiàn)的差距甚至未必是因為使用了不同的閱讀媒介——《紐約時報》指出,在所有的受試者中,只有兩名能夠熟練使用Kindle電紙書。換句話說,很有可能是受試者不習慣甚至不會使用電紙書進行閱讀,才導致了領會小說程度的差異。

其他對于閱讀媒介的研究也展現(xiàn)了矛盾的結果。譬如說,上述研究的作者早前發(fā)表的論文顯示,讓72名10年級的學生在紙面和電腦面前閱讀相同的短文以后,即使考慮了他們閱讀能力的高下,紙面閱讀的學生在此后的閱讀理解考試的成績遠遠好于電腦閱讀的學生的成績。在另一項研究中,研究者卻發(fā)現(xiàn),讓大學生在紙面或者電紙書上閱讀并不顯著影響他們在閱讀理解考試中的表現(xiàn)。類似的研究實際上已經(jīng)為數(shù)不少??上б恢钡浇袢?,在無數(shù)眾說紛紜的研究結果面前,我們還沒有確定的結論。

說到這里,我想一提早幾個月前一則有趣的研究。這則研究顯示,更加重要的問題不是閱讀媒介,而是我們在電子時代慢慢養(yǎng)成的閱讀習慣。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一打開電腦,就被無數(shù)的新聞、討論還有各式各樣其他的信息淹沒。太多太多的信息慢慢讓我們養(yǎng)成一個習慣:一般我們閱讀一篇文章往往就花幾十秒掃過文章標題和大意,然后就轉而閱讀下一篇。偶然有感興趣的,可以多花一些時間,但是也難得有心細細閱讀。就這樣,我們的閱讀耐心和注意力大大的下降了。我們更多地只是匆匆一瞥,而幾乎再不深入的,仔細地閱讀。這是《華盛頓郵報》于今年4月刊發(fā)的一則評論文章的核心大意。這篇文章因為得到了大眾的共鳴而迅速在各大媒體和社交平臺得到轉發(fā)。

不過我想說的重點不是文章本身。《華盛頓郵報》實際上跟蹤了讀者對這篇文章的閱讀行為。結果數(shù)據(jù)顯示,四分之一的讀者看完標題和文首的大幅圖片就離開了。僅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讀者看完了全文(不論質量和速度)——要記得這還是一篇引發(fā)大量共鳴,無數(shù)讀者留言稱“我也是”的文章。其他數(shù)據(jù)也顯示,一般而言,每三位點開一篇文章的讀者中,就有一位還沒看正文就離開了。

換言之,恐怕的確絕大多數(shù)的讀者都習慣于匆匆一瞥,然后轉身離開。難得再有讀者在電子時代進行深入的,細致的閱讀。當然,這樣的選擇并非是不明智的:這個世界上有如此之多的信息,難得有多少真正值得一看。但是,慢慢養(yǎng)成的再難靜下心來閱讀的習慣,恐怕讓我們連值得一讀的文章都無心,也無力再讀了。

原創(chuàng)文章,作者:杜晟燁,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m.qyysmy.cn/blog/archives/9486

China-PRNewsire-30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