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 newsletter

胡百精:企業(yè)遭遇危機公關:退縮,對抗還是對話?

在“美通社2015新傳播年度論壇”上,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胡百精教授做了題為“新媒體與危機傳播管理”的演講。他提出了危機傳播管理的五個重要概念,無論是從理論還是實踐,無不對我們做危機管理有著重要的啟示。以下是他的演講內(nèi)容,絕對值得認真閱讀、細細品味。

(此處插播一段廣告:美通君曾編輯過一本《危機公關微手冊》,從方法論的角度,為大家整理了危機公關的典型的處理流程和手段,歡迎下載收藏?。?/p>

胡百精演講:危機傳播管理的五個概念
美通社2015新傳播年度論壇: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胡百精演講

感謝美通社的邀請。

我們正在經(jīng)歷一個偉大變革的時代,變革是值得期待的。但是每一場變革由混沌生成秩序之前,都意味著一場危機,在危機洗禮之下,每一個企業(yè)和品牌都遭遇挑戰(zhàn),有些挑戰(zhàn)可能是致命的。我跟各位分享的話題是新媒體與危機傳播管理。我將在20分鐘的時間里就五個概念跟大家做一個討論。這五個概念是:意見競爭、關系構建、標準故事、話語同盟、價值排序。

第一個概念就是意見競爭。

大家注意到,互聯(lián)網(wǎng)帶來的最直接的最顯著的變化,就是在公共輿論空間出現(xiàn)了多樣意見的競爭,這沖撞著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和傳統(tǒng)權利秩序。在此之前,我們更習慣只通過一種意見來表達來凝聚共識。一個品牌也是如此,在早前的時代,我們習慣表達自己的技術,表達自己的產(chǎn)品,表達自己的價值觀,表達自己的文化和團隊。但是在今天,一切意見都要在公共輿論空間和那些反對的意見、邊緣的意見競爭。反對的意見好理解,那什么是邊緣意見呢?比如說一家企業(yè)遭遇危機,無論是產(chǎn)品危機、技術危機、管理危機、財務危機還是價值觀的危機,我可能與這家企業(yè)、這件事兒并無直接重大利害關系,可是我關心它,互聯(lián)網(wǎng)提供給我隨時發(fā)表意見的機會,我的意見雖然是邊緣的,但并非不重要。邊緣意見與自我意見出現(xiàn)競爭以后情況就發(fā)生變化了,你會發(fā)現(xiàn),危機管理實際上可以被理解為“如何參與意見競爭”的過程。

這有如下幾個選擇:

第一個選擇:面對意見競爭,不承認它,不理會它,或感到恐懼,退回去。這是目前我們注意到一些企業(yè)在危機當中經(jīng)常會做出的一個選擇。那么退回去怎么辦?一是自說自話,二是屏蔽反對意見和邊緣意見。這是一種徒勞的、至少是代價高昂的做法。就算事件本身塵埃落定,一次危機已經(jīng)使整體信任透支。

第二個選擇是對抗。在涉及到品牌的根本利益或者大是大非的問題上,一些交鋒、博弈、較量是必要的,但從我們多年研究觀察來看,對抗往往激發(fā)更多的對抗,激發(fā)那些不以達成共識為目的的公共討論,拓寬了對抗的鴻溝,使彼此更加不信任。對抗有時候是必要的,但是更多的時候?qū)箍赡軙砀嗟娘L險。

既然退回去不足取,對抗也有風險,那么,面對意見競爭的第三個選擇就是對話。

為什么要對話?對話至少有兩個好處,第一個好處是我們把危機管理、危機傳播理解為多元主題、多元意見相遇之后平等協(xié)商的過程,讓更多的利益相關者進入,得出解決問題更優(yōu)秀的方案,這是對話的實質(zhì)性好處。第二個好處是引發(fā)角色轉(zhuǎn)變,一旦在危機當中允許包括政府、投資人、消費者、客戶等上下游整個利益鏈介入,利益相關者很快從不屑一顧的旁觀者和不顧一切的反對者,轉(zhuǎn)變成為和我們一道解決問題的共同體。

第二個概念是關系建構,或是關系優(yōu)先。

在危機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用態(tài)度空間應對時間。我們注意到一些企業(yè)在應對危機的時候,一上來就冒犯各種各樣的利益相關者,造成的結果是,當利益相關者與你之間態(tài)度坍塌的時候,我們所有的疾呼,都會被認為是辯解。此時我們應該有60分以上的努力,就是我們和媒體、公眾、上下游的利益相關者,尚可維持一個彼此傾聽、彼此承認、相互尊敬的態(tài)度空間,在此基礎上一切對話都是可能的。

在傳播學中,我們把人與人交往的信息按照特定的標準可以分成兩類,一類就是關系信息,一類是內(nèi)容信息。比如“明天交作業(yè)”這話,內(nèi)容信息就是明天交作業(yè),關系信息就是老師對學生講,反映了背后的關系。在危機狀態(tài)下,在我們?yōu)榱擞握f別人、希望別人認可我們的情況下,我認為關系信息更具基礎性和優(yōu)先性。當危機爆發(fā)之后,我們?yōu)榱酥匦纶A得認同,必須作出這樣一個努力,即先改善彼此間的關系狀態(tài),進而再圍繞內(nèi)容展開討論。?

跟前面講到的“態(tài)度空間”被瓦解一樣,價值認同的缺失導致彼此關系的惡化,我們到了立足新的關系的階段,即事實與價值。事實是客觀的、外在的,價值是精神的、主觀的、內(nèi)在的。如果一定要把人類文明做一個劃分的話,那么它實際上有兩類,一個范疇是事實文明,一個范疇是價值文明。各位可以看到,在危機當中一些企業(yè)總是在技術、產(chǎn)品政策、合同、規(guī)章制度等專業(yè)理性這個層面為自己辯護,只顧在事實層面達成共識,而公眾在意的除了事實之外還有情感、尊嚴、態(tài)度、審美、倫理、信仰等價值層面的訴求。

第三個概念是標準故事。?

在新媒體語境下,危機敘事越來越標準結構化:好人打敗壞人、弱者征服強者、民間話語勝過官商話語,而且這一預設的二元對立的邏輯和結局往往不容冒犯。如此結局未免落入俗套,卻向人們許諾了美好:善惡有報,各得其所,皆大歡喜。大家看好萊塢電影十之八九都是這樣的故事,一個小人物在地球即將被毀滅的那一刻,戰(zhàn)勝了怪獸,他身邊的美女跟他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希望戰(zhàn)勝絕望,正義戰(zhàn)勝邪惡。

新媒體偏愛危機中的標準故事,這個原因并不復雜。首先因為這是網(wǎng)民“平均期待”的故事,符合共同趣味和心理期待;其次,新媒體強化了后現(xiàn)代意義上的碎片化思考和碎片化表達,加之危機情境之下真相不明、信任缺失,二元對立最簡單、最直接也最有力,一切事實都只是素材,所有素材都為既定的二元對立結構和不可冒犯的一元勝利結局服務;再者,人們未必認為標準故事在事實上天然正確,但是它具有強大的道德正當性和情感召喚力。而有時候問題恰也在此,標準故事所承載的價值常被濫用,遮蔽真相、誤導大眾乃至捆綁司法。

新媒體時代的危機管理,越來越表現(xiàn)為敘事版本、敘事結構的競爭。危機管理者應及時、主動、公開地講述危機事實,將理性、建設性的意見融入敘事,輸出負責任的標準敘事版本。這個版本自然要守住大是大非的底線,占據(jù)道德高地,引領價值秩序。誰擁有標準敘事版本,誰就占據(jù)了二元對立關系中的正向陣地、不容冒犯結局中的必勝一方。

第四個概念是話語同盟。

在危機公關中,要讓意見領袖能夠站出來一起說話,一起來引導公共討論,也就是要達成一個話語同盟。這里重申一個傳播學研究中的概念——意見領袖。關于這個概念大家再熟悉不過了,在20世紀中期的時候,一批傳播學者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信息可以直接到達公眾,而觀點不能。觀點必須經(jīng)過少數(shù)意見領袖的一次甚至多次擴散才行。在官民之間、企業(yè)與消費者之間,一個活躍的意見領袖群體正在形成和“上升”,這是新媒體帶來的社會結構上的一個重要變革。

我們注意到,現(xiàn)在一些企業(yè)無論是常態(tài)的品牌傳播,還是在危機管理中,都面臨著一個困境或者說不是困境而是自身一個局限——我們總是自己說完,我有好產(chǎn)品,好技術,好項目,好團隊,我們是一家歷史悠久的輝煌好企業(yè)之后,自己再站出來表示贊同。如此自說自話的表揚并不能達到品牌傳播的目的,倘若遇到危機事件,自說自話的辯護反而會引起公眾反感,并報之以戲謔。危機管理者應善用意見領袖,即借助意見領袖的客觀、專業(yè)和權威身份,引導公共討論走出簡單、粗暴的情緒沖撞和道德審判,走向理性、建設性的對話和協(xié)商。

第五個概念是價值排序。

在危機當中,媒體關心的是沖突和矛盾,媒體把是非放在優(yōu)先位置,而政府主管部門往往更在意大局里的公共利益。你說我會信任你嗎?當然可以,但是你千萬別傷害公共利益,沒有一個上級主管部門會在你已經(jīng)冒犯了公共利益的情況下站出來為你辯護。換句話說,你傷害公共利益的過程,也就是打碎自己尋求辯護理由的過程。

?各位看到,對于網(wǎng)友和普通消費者來說,我們都是靠樸素的善惡感和道德觀過日子的人。我們通常傾向于原諒好人,而壞人可能做很多努力都是徒勞的。問題就在這,在危機當中你把得失放在第一位,而媒體和公眾把是非看得很重要。為什么很多企業(yè)遭遇危機的情況下,分明已經(jīng)做到了及時主動公開透明,但是每一輪新聞發(fā)布不過是提供了人們新一輪批評你的新素材而已。就是因為我們價值排序錯了。怎么辦?

合理的價值排序要求危機管理者首先放下一己得失之心,做到如下三點:一要揚善止惡且相與為善;二要對真相負責,提供事實,還原語境;三要捍衛(wèi)公共利益和公共精神。合理的價值排序應是:善惡、公私、是非、得失。

最后歸納一下,互聯(lián)網(wǎng)帶來意見競爭,我們要主動參與競爭,要對話而非對抗,而對話需要太多空間,我們需要構建關系共同體和話語同盟尋求認同,不僅是在事實層面認同,更是在情感、尊嚴、態(tài)度、倫理、信仰等價值層面的認同

來源:美通社

編輯:美通社根據(jù)“美通社2015新傳播年度論壇”胡百精演講,分享整理。

本文為美通社原創(chuàng)文章,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及鏈接:http://m.qyysmy.cn/blog/archives/18030

原創(chuàng)文章,作者:賽琳娜?崔,如若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http://m.qyysmy.cn/blog/archives/18030

China-PRNewsire-30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