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美國癌癥研究協(xié)會(AACR)年會上公布的結果表明,術前使用度伐利尤單抗聯(lián)合化療治療的患者達到病理學完全緩解的人數(shù)是僅接受新輔助化療的患者的四倍
上海2023年4月18日 /美通社/ -- III 期臨床研究AEGEAN的陽性結果表明,與單純的新輔助化療相比,阿斯利康公司的英飛凡(通用名:度伐利尤單抗)聯(lián)合化療術前新輔助以及單藥術后輔助治療可切除的早期(IIA-IIIB) 非小細胞肺癌 (NSCLC) 患者,在無事件生存期(EFS)上具有顯著的統(tǒng)計學差異和臨床意義的改善。
在先前報告的中期分析中,與單獨的新輔助化療相比,度伐利尤單抗聯(lián)合新輔助化療還在病理學完全緩解 (pCR) 這一雙重主要終點上具有顯著的統(tǒng)計學差異和臨床意義的改善。最終的分析結果與先前公布的陽性結果一致。
研究結果將于今天在佛羅里達州奧蘭多市舉行的美國癌癥研究協(xié)會 (AACR) 年會上正式公布(摘要#CT005)。
在預設的 EFS 中期分析中,與單純的化療相比,接受以度伐利尤單抗為基礎的術前新輔助及術后輔助治療方案的患者復發(fā)、進展事件或死亡的風險降低了32%(32% 數(shù)據(jù)成熟度,EFS 風險比 [HR] 0.68;95% 置信區(qū)間 [CI] 0.53-0.88; p= 0.003902)。在 pCR 的最終分析中,度伐利尤單抗聯(lián)合化療術前新輔助治療患者的 pCR 率為 17.2% ,而單純新輔助化療治療患者的pCR 率為 4.3%(pCR差異 13.0%; 95% CI 8.7-17.6)。該研究將按計劃繼續(xù)進行,以評估關鍵次要研究終點:無疾病生存期 (DFS) 和總生存期 (OS)。
德克薩斯大學安德森癌癥中心、胸/頸部腫瘤學教授兼系主任John V. Heymach醫(yī)學博士表示:"如今有太多可手術切除的NSCLC患者出現(xiàn)了復發(fā)和臨床預后不佳的情況。在術前和術后使用度伐利尤單抗將有可能成為改變這類患者疾病進程的聯(lián)合療法,顯著提高治愈的可能性。"
阿斯利康全球執(zhí)行副總裁、腫瘤研發(fā)負責人Susan Galbraith表示:"AEGEAN 研究結果表明,以度伐利尤單抗為基礎的術前新輔助及術后輔助治療方案改善了可切除肺癌的治療結局,進一步證實了將肺癌診療前移到患者具有最大治愈可能的疾病早期階段的重要性。我們期待與全球監(jiān)管機構討論這些數(shù)據(jù),以期為患者提供這一重要的新治療選擇。"
研究結果總結:AEGEAN
以英飛凡為基礎的術前新輔助及術后輔助治療方案 >(n=366) |
單純化療 >(n=374) |
|
病理學完全緩解 |
||
達到 pCR 的患者人數(shù)(%) |
63 (17.2) |
16 (4.3) |
pCR 率的差異% (95% CI) |
13.0 (8.7–17.6)a |
|
P值 |
p=0.000036 在IA期統(tǒng)計b |
|
無事件生存期 |
||
發(fā)生事件的患者數(shù)(%) |
98 (26.8) |
138 (36.9) |
中位無事件生存期(95% CI)(以月為單位) |
NR (31.9-NR) c |
25.9 (18.9-NR未達到) |
風險比(95% CI) |
0.68 (0.53-0.88)d |
|
P值 |
0.003902e |
|
數(shù)據(jù)成熟度 |
32 % |
a. 通過Miettinen和Nurminen分層法得出置信區(qū)間
b. 中期分析(402 患者,數(shù)據(jù)截止至2022 年 1 月 14 日)取得了統(tǒng)計顯著性,未做失效性分析?;?nbsp;Cochran-Mantel-Haenszel 檢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 p 值。
c. 使用Kaplan-Meier法計算
d. 使用Cox比例風險模型計算
e. 分層對數(shù)秩檢驗
度伐利尤單抗作為新輔助和輔助治療的耐受性良好,且未觀察到新的安全性事件。此外,在新輔助化療中加入度伐利尤單抗與該組合的已知既往安全性特征一致,與單純新輔助化療組相比,并未損害患者可手術的能力。77.6%以度伐利尤單抗為基礎的術前新輔助及術后輔助治療方案的患者完成了手術,而76.7%單純化療的患者完成了手術。42.3%以度伐利尤單抗為基礎的術前新輔助及術后輔助治療方案的患者發(fā)生了3/4級任何原因不良事件,43.4%單純化療的患者發(fā)生了3/4級任何原因不良事件。
關于肺癌
每年,全球約有 220 萬人被診斷出患有肺癌1。 無論男性還是女性,肺癌均是癌癥死亡的主要原因,約占所有癌癥相關死亡的五分之一1。 肺癌大致分為 NSCLC 和 SCLC,其中 80-85% 被歸類為 NSCLC6。肺癌大致分為 NSCLC 和 SCLC,其中 80-85% 被歸類為 NSCLC2,3。
大部分 NSCLC 患者在確診時已是晚期,而大約25-30%的患者被確診得足夠早,有機會接受手術治療4,5。早期肺癌的診斷通常只在影像學上發(fā)現(xiàn)與疾病無關的腫瘤時才會進行6,7。
對于腫瘤可切除的患者,即便接受了完全腫瘤切除手術和輔助化療,大部分患者最終仍會復發(fā)4。只有約56%-65% 的II期患者能存活五年8。而對于IIIA期患者,這一比例降低至41%; IIIB期患者,這一比例繼續(xù)降低至24%,反應了臨床上仍存在著巨大的未被滿足的醫(yī)學需求8。
關于AEGEAN研究
AEGEAN是一項隨機、雙盲、全球多中心、安慰劑對照的III 期臨床研究,評估度伐利尤單抗作為可切除的IIA-IIIB 期(AJCC癌癥分期第八版)、無論PD-L1表達水平如何的NSCLC患者的圍手術期治療方案。圍手術期治療包括術前及術后的治療,也稱為新輔助/輔助治療。在該研究中,802名患者被隨機分配到兩組,接受術前每三周 1500 毫克固定劑量的度伐利尤單抗聯(lián)合化療或安慰劑聯(lián)合化療治療,持續(xù)四個周期,然后術后每4周一次接受度伐利尤單抗或安慰劑治療(最多12個周期)。已知EGFR陽性或ALK重排患者不在主要療效分析之內。
在AEGEAN研究中,主要終點是pCR,即新輔助治療后切除樣本中沒有存活腫瘤(包括淋巴結中),以及EFS,即從隨機化到腫瘤復發(fā)或進展的時間,進展不包括手術、死亡。關鍵次要終點為主要病理緩解,定義為新輔助治療后切除的原發(fā)腫瘤中殘留的存活腫瘤小于或等于 10%、DFS、OS、安全性和生活質量。最終的病理學緩解分析是在所有患者都有機會按照研究方案進行手術和病理學評估后進行的。該研究納入了包含美國、加拿大、歐洲、南美和亞洲等超過25個國家的264個中心的患者。
關于度伐利尤單抗
度伐利尤單抗是一個人源化的PD-L1單克隆抗體,能夠阻斷PD-L1跟PD-1和CD80的結合,從而阻斷腫瘤免疫逃逸并解除對免疫反應的抑制。
基于III期臨床研究PACIFIC,度伐利尤單抗獲批用于同步放化療后未出現(xiàn)疾病進展的III期不可切除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以治愈為目的,該療法被作為全球標準治療。
基于III期臨床研究 CASPIAN 的數(shù)據(jù),度伐利尤單抗還在美國、歐盟、日本、中國和其它多個國家獲批用于治療廣泛期小細胞肺癌(ES-SCLC)。在2021年的一項探索性分析中,CASPIAN 研究的最新結果顯示:相比接受單純化療,度伐利尤單抗聯(lián)合化療3倍提升廣泛期小細胞肺癌患者3年生存率。在美國、歐盟和日本,基于III期臨床研究POSEIDON,度伐利尤單抗還被批準與短療程Tremelimumab及化療聯(lián)合用于轉移性NSCLC。
除了在肺癌領域的適應癥,度伐利尤單抗在美國、歐盟、日本和其他幾個國家,還被批準聯(lián)合化療治療局部晚期或轉移性膽道癌(BTC);在美國、歐盟和日本,被批準聯(lián)合tremelimumab用于治療不可切的肝癌患者;在多個國家也被批準用于治療經(jīng)治的晚期膀胱癌患者。
自2017年5月首次獲批至今,已有超過15萬名患者接受了度伐利尤單抗的治療。
阿斯利康在肺癌早期階段,正在開展度伐利尤單抗的多項注冊研究試驗,包括可切除的NSCLC(輔助BR.31)、不可切除的NSCLC(PACIFIC-2、4、5、8和9)以及局限期小細胞肺癌(ADRIATIC)。
作為整體研發(fā)計劃的一部分,度伐利尤單抗正以單藥或者聯(lián)合其它抗腫瘤藥物的形式,探索在小細胞肺癌、非小細胞肺癌、膀胱癌、多種消化道 (GI) 腫瘤、卵巢癌、子宮內膜癌和其它實體腫瘤方向的治療。
關于阿斯利康在肺癌領域的研究
阿斯利康正在努力通過早期疾病的檢測和治療使肺癌患者更接近治愈,并不斷推進科學邊界,以改善耐藥性和晚期肺癌的預后。公司旨在通過定義新的治療目標及研究創(chuàng)新的療法,將藥物帶給能最大受益的患者。
公司全面的產品組合覆蓋領先的肺癌藥物和新一代創(chuàng)新藥,它們包括泰瑞沙(通用名:奧希替尼)和易瑞沙(通用名:吉非替尼);英飛凡(通用名:度伐利尤單抗)和tremelimumab;與第一三共合作開發(fā)的優(yōu)赫得(通用名:trastuzumab deruxtecan)和datopotamab deruxtecan;與和黃醫(yī)藥合作開發(fā)的沃瑞沙(通用名:賽沃替尼);以及橫跨各種作用機制的新藥及其組合的產品管線。
阿斯利康是全球Lung Ambition Alliance的創(chuàng)始成員,該聯(lián)盟致力于加速創(chuàng)新并為肺癌患者帶來治療及治療以外有意義的改善。
關于阿斯利康的腫瘤免疫治療(IO)研究
阿斯利康是將免疫療法概念引入存在高度未滿足的醫(yī)療需求的專門臨床領域的先驅。公司擁有全面和多樣化的 IO 產品組合和管線,以免疫療法為基礎,旨在克服抗腫瘤免疫逃逸,并刺激人體免疫系統(tǒng)攻擊腫瘤。
阿斯利康旨在通過度伐利尤單抗單藥治療以及與tremelimumab或其它創(chuàng)新免疫療法和機制聯(lián)合用藥的方式重構癌癥治療,幫助患者改變治療結局。公司也正在探索如雙特異性抗體等下一代免疫療法,利用免疫的不同特質來靶向癌癥治療。
阿斯利康正在大膽地追求創(chuàng)新的臨床策略,將基于IO的療法引入各種類型的腫瘤治療中,以期帶來長期生存獲益。憑借豐富的臨床研究項目,公司還倡導疾病早期使用免疫治療,因為在這個階段有極大的潛力達到治愈。
關于阿斯利康腫瘤領域的研究
阿斯利康正引領著腫瘤領域的一場革命,致力提供多元化的腫瘤治療方案,以科學探索腫瘤領域的復雜性,發(fā)現(xiàn)、研發(fā)并向患者提供改變生命的藥物。
阿斯利康的腫瘤業(yè)務專注于最具挑戰(zhàn)性的腫瘤疾病,通過持續(xù)不斷的創(chuàng)新,阿斯利康已經(jīng)建立了領先全行業(yè)的多元化產品組合和管線,持續(xù)推動醫(yī)療實踐變革,改善患者體驗。
阿斯利康以期重新定義癌癥治療并在未來攻克癌癥。
聲明:英飛凡(度伐利尤單抗)在中國大陸獲批的適應癥為:不可切除的III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和廣泛期小細胞肺癌(ES-SCLC)。這些研究中的藥品/適應癥尚未在中國獲批,阿斯利康不推薦任何未被批準的藥物使用。
References |
1. 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Lung Fact Sheet. Available at: https://gco.iarc.fr/today/data/factsheets/cancers/15-Lung-fact-sheet.pdf. Accessed April 2023. |
2. LUNGevity Foundation. Types of Lung Cancer. Available at: https://lungevity.org/for-patients-caregivers/lung-cancer-101/types-of-lung-cancer. Accessed April 2023. |
3. Cheema PK, et al. Perspectives on treatment advances for stage III locally advanced unresectable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Curr Oncol. 2019;26(1):37-42. |
4. Pignon JP, et al. Lung Adjuvant Cisplatin Evaluation: A Pooled Analysis by the LACE Collaborative Group. J Clin Oncol. 2008;26(21):3552-3559. |
5. Le Chevalier T. Adjuvant Chemotherapy for Resectable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Where is it Going? Ann Oncol. 2010;21:vii196-198. |
6. Sethi S, et al. Incidental Nodule Management – Should There Be a Formal Process? J Thorac Onc. 2016:8;S494-S497. |
7. LUNGevity Foundation. Screening and Early Detection. Available at: https://lungevity.org/for-patients-caregivers/lung-cancer-101/screening-early-detection. Accessed April 2023. |
8. Goldstraw P, et al. The IASLC Lung Cancer Staging Project: Proposals for Revision of the TNM Stage Groupings in the Forthcoming (Eighth) Edition of the TNM Classification for Lung Cancer. J Thorac Oncol. 2016;11(1):39-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