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蘭多2019年12月19日 /美通社/ -- 2019年12月7日-10日,第61屆美國血液學協(xié)會(ASH)年會在美國奧蘭多盛大召開。本屆ASH年會上,陸道培醫(yī)院共有4項研究成果入選口頭報告,6項研究成果入選壁報展示。這是國際血液腫瘤學界對陸道培醫(yī)學團隊在血液腫瘤臨床研究方面的充分肯定,表明這些研究目前處于世界前沿水平。陸道培醫(yī)院對這6項壁報進行了總結,供大家參考學習。
分子醫(yī)學室聶代靜醫(yī)師為第一作者,劉紅星主任為通訊作者,發(fā)表題為“Congenital STAT3 mutation Mediates Primary Persistent Polymorphic Inflammatory Activation and T Cell Leukemogenesis(Abs 1054)”墻報
Janus激酶/信號轉導子和轉錄激活因子(JAK / STAT)通路在炎癥和免疫中起關鍵作用,并介導免疫和腫瘤發(fā)生的相互作用。約40%的T細胞大顆粒性淋巴細胞白血?。═-LGLL)患者中發(fā)現(xiàn)了體細胞STAT3激活突變,其中大多數(shù)位于編碼Src同源2(SH2)域的外顯子21上,導致異常STAT3蛋白活性增加以及其轉錄靶點的上調。而胚系STAT3激活突變攜帶者可發(fā)生嬰兒期發(fā)病的多系統(tǒng)自身免疫性疾病1(ADMIO1,#MIM 615952)。這兩種疾病都很罕見,至今報道和相關研究都很少。
本研究報告了一個STAT3突變致病的家系:其中包括一個先證者,是一個六歲的女孩,主要表現(xiàn)為血小板減少癥和淋巴結病;她的父親被診斷為T-LGLL伴純紅細胞再生障礙性貧血,而在病程之前或過程中沒有自身免疫性疾病。該家族的全外顯子測序和家系分析顯示,該先證者攜帶的胚系STAT3 c.833G> A / p.R278H突變來源于她的父親;而他的父親攜帶新發(fā)生的STAT3 c.833G> A / p.R278H突變,在發(fā)生淋巴瘤時繼發(fā)了FLT3- ITD突變。通過單細胞RNA測序,研究者詳細分析了伴胚系STAT3 c.833G> A / p.R278H突變的各系淋巴細胞的基因表達譜情況,揭示了JAK / STAT通路異常活化的特征。
研究者全面闡述了先證者的免疫表型,并闡明了導致T細胞白血病發(fā)生的父親遺傳變異,為這兩種罕見疾病帶來了新見解。
骨髓移植科胥方為第一作者,盧岳主任為通訊作者,發(fā)表題為“Alternative Donor and Disease-Specific Conditioning Regimen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for Inherited Bone Marrow Failure Syndromes(Abs 2047)”的墻報
本項回顧性分析對替代供者造血干細胞移植(HSCT)治療遺傳性骨髓衰竭綜合征(IBMFS)的效果進行了探討。研究納入在陸道培醫(yī)院單中心進行替代供者HSCT治療的42例IBMFS患者,包括27例范可尼貧血(FA)、7例先天性角化不良(DC)和8例重度先天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癥(SCN),患者均接受了特異性預處理方案。結果顯示,所有患者的總生存率為76.1%,F(xiàn)A、DC、SCN患者的總生存率分別為72.4%、100%和53.0%。100天急性GVHD的累積發(fā)生率為48.1%,慢性GVHD的1年和3年累積發(fā)生率分別為35.0%和69.3%。
總體而言,替代供者和疾病特異性預處理方案HSCT治療IBMFS顯示出良好的預后,尤其對于DC患者,效果顯著。染色體斷裂實驗陽性是范可尼貧血移植后預后不良僅有的獨立危險因素。
細胞遺傳和分子細胞遺傳室主任王彤為第一作者,劉紅星主任為通訊作者,發(fā)表題為“Myeloid Neoplasms with t(12;22)(p13;q12) and MN1 Ectopia Are Refractory to Chemotherapy and Can Benefit from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bs 2721)”的墻報
t(12;22)(p13;q12)易位是一種罕見但具有重現(xiàn)性的血液惡性腫瘤染色體異常,涉及ETV6和MN1基因。該染色體易位的致病機制和近一半病例缺乏融合基因的事實仍然不清楚。本研究對2782例初診AML和MDS患者進行G顯帶核型分析,共檢出t(12;22)(p13;q12)易位8例,t(12;17;22)(p13;q21;q12) 1例(男6例,女3例)。研究顯示,t(12;22)(p13;q12)易位髓系腫瘤發(fā)生率約千分之三。這些常規(guī)化療效果差,但可顯著獲益于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該研究還通過基因組分析,提出t(12;22)(p13;q12)易位的致白血病作用可能在于增強子易位導致的MN1過表達與易位斷裂導致的ETV6單倍型不足的協(xié)同機制,而非MN1-ETV6 / ETV6- MN1基因融合這種常規(guī)的模式。
分子醫(yī)學室生物信息工程師曹泮翔和王明宇醫(yī)師為共同第一作者,劉紅星主任為通訊作者,發(fā)表題為“Deciphering Common Gene Fusions and Mutations in Acute Leukemia of Ambiguous Lineage(Abs 3793)”的墻報
系列不清的急性白血病(ALAL)臨床少見,包括急性未分化白血?。ˋUL)和急性混合表型白血病(MPAL)。由于病例少見,至今對于這組疾病的遺傳學特征研究尚不充分。研究者通過對分子特征的深入分析,發(fā)現(xiàn)了ALAL不同亞型之間的遺傳差異,并研究了不同亞型中獨特的基因突變模式。在分析基因異常的協(xié)同作用時,研究者發(fā)現(xiàn)SET-NUP214和PHF6;FLT3和RUNX1;BCR-ABL1和RUNX1常具有共現(xiàn)性。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SET-NUP214融合基因在ALAL中具有較高的陽性率,并且具有獨特的伴隨基因突變和臨床特征。臨床資料顯示即使采用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SET-NUP214陽性ALAL患者的預后仍然非常差,復發(fā)風險很高。該研究首次提出SET-NUP214陽性的ALAL可作為一個獨特的分子亞型。
分子醫(yī)學室陳佳琦博士為第一作者,劉紅星主任為通訊作者,發(fā)表題為“Dynamic Evolution of Ponatinib Resistant BCR-ABL1 T315 and Compound Mutations(Abs 3796)”的墻報
第三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普納替尼(ponatinib)對所有常見的BCR-ABL1激酶結構域(KD)單個突變均具有活性,包括高度耐藥T315I突變,也成為很多T35I突變患者的新的治療希望。但仍有部分患者使用普納替尼又發(fā)生繼發(fā)耐藥,但相關的耐藥突變規(guī)律報道尚少。研究者對3名發(fā)生普納替尼臨床耐藥的BCR-ABL1陽性白血病患者的連續(xù)樣本進行了BCR-ABL1 KD突變的新一代基因測序(NGS)檢測,以探索普納替尼突變的動態(tài)變化。
研究者發(fā)現(xiàn),在這3個病例里,所有最終占優(yōu)勢的普納替尼耐藥突變(Q252H / T315I,D276G / T315L和T351I / F359V)都是T315復合突變,其源自T315I或具有其他突變事件的其他原始突變。T315L / M突變以及由T315和其他KD突變共同作用的復合突變可能是普納替尼耐藥的主要部分。這3名患者的耐藥突變的動態(tài)觀察增加了目前對普納替尼臨床耐藥的認識。這3名患者全部都發(fā)生了普納替尼的毒性副作用,必須中斷或降低劑量,這也為耐藥突變的發(fā)生提供了有利的機會。
陸道培醫(yī)院潘飛、楊榮、魏志杰、陸佩華、紀樹荃,發(fā)表題為“Novel Improvement of Haploidentical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for Advanced Refractory/Relapsed Acute Leukemia(Abs 4593)”的墻報
晚期難治/復發(fā)急性白血病的預后非常差,即使采用挽救性allo-HSCT也是如此。研究一種新的移植方案以實現(xiàn)快速植入和快速移植物抗白血?。℅VL)效應至關重要。
本研究對30例難治性/復發(fā)性急性白血病晚期患者進行了挽救性單倍體相合(haplo)-HSCT。研究顯示,在結合大劑量的清髓預處理和挽救性haplo-HSCT的情況下,通過在移植的第6天向受者回輸另外未經處理的供體PBMNC,可實現(xiàn)植入時間短(移植物植入的中位時間為13.5天,中性粒細胞和血小板移植物植入的中位時間分別為13天和10天)而無移植失敗,并且GVHD發(fā)生率(急性GVHD 34.5%,其中Ⅲ級、Ⅳ級分別為10%和7%;局限性慢性GVHD 21.4%)、感染率較低。更重要的是,90%的患者在中位隨訪期為6個月時仍可以保持DFS。